地緣與地運


上次談到「土地問題」, 但土地也不只是物理事物, 也應該留意一下「地緣政治」的問題。香港作為一個自由港, 歷史來源最直接的說法是「鴉片戰爭」的割讓造成。所謂「本來就是一條小漁村」, 開埠之後才建設成現代化的海港云云。但實情是否真的這樣簡單? 不過看來專治中國歷史的學者也未必可以暢所欲言矣。

最簡單莫過於拿澳門歷史來比較一下: 澳門位處珠江口西岸, 與香港位處東岸可謂「一水相隔」而已。而葡萄牙人1553年從明朝政府手上拿到准照開始留駐澳門, 一直以「交租」來換取暫住; 直到1608年香山縣制訂《制澳十則》才有中國明朝政府說明的法律身份。所謂正式殖民, 是直到 1849年葡萄牙政府停止向滿清政府交付租金才產生。1887年和滿清政府簽定《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才又明確葡萄牙人「永居管理澳門」的國際法律地位。但實際上, 葡萄牙人「佔領澳門」真的是1553年計起才對。

但這個日子也又另有背景, 因為那是明朝軍隊和葡萄牙遠征軍 1521年「屯門海戰」之後、葡萄牙人轉往珠江口西岸尋找另一個「落腳點」, 才有「葡人佔澳」一事發生。而屯門海戰也不是偶發事件, 而是沿襲「大航海時代」、 葡萄牙人向亞洲拓展貿易路線的必然結果。(1*)1513年葡萄牙航海探險家歐華利 Jorge Álvares抵達廣州,並登陸內伶仃島宣稱屬於葡萄牙領地 (只差點沒有發表「發現新大陸」的宣言) ,還在附近的屯門(青山灣一帶) 設置了葡萄牙人宣示領土的石碑。葡萄牙人由尋求貿易、到被拒門外而進行「走私」、再到拒絕繳納明朝政府關稅… , 一連串的衝突不斷發生, 其實和鴉片戰爭前夕的軌跡幾乎一模一樣。直到 1521年明朝軍隊正式「進剿海寇」成功, 將葡萄牙人驅逐出香港海域, 才有後來「退而求其次」的「暫住澳門」安排。明朝和葡萄牙的幾十年糾纏一直到 1553年由地方督撫「私人處理」才結束。要不是當年明朝海軍打敗葡萄牙, 香港開埠可能就會推前三百年! 可見所謂由「鴉片戰爭」才開始考慮香港的「國際貿易中心」身份、以及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可以對中國產生的影響 …, 的確有點不符歷史事實。

而葡萄牙人與中國的貿易, 後來反被證明對明朝「大有貢獻」。別的不說, 光就「先進武器」一項就足以說明。明朝軍隊的「佛朗機砲」就是由葡萄牙入口。袁崇煥1624年的「寧遠大捷」就是靠「紅夷大炮」大敗進犯的後金努爾哈赤大軍。而經葡萄牙人引進中國的, 又豈止「軍火」? 葡萄牙人在澳門安頓好之後, 耶穌會教士就開始尋求進入中國傳教。經過幾十年的爭取, 利瑪竇卒之1601年進京面聖、呈上世界地圖; 1603年熊三拔協助欽天監修訂曆法, 中國學者開始了解世界大局。1621年中國開始「洋務運動」, 由學者宣揚西洋文明 (是真心領洗而不是甚麼西學為用之類), 甚至設立了軍工廠研製西洋大炮。只是後來出了個崇禎皇帝, 把明朝加速了結, 中國才沒有時間吸收葡萄牙人的「國際經驗」而形成有效的現代化手段 (凡事都親自領導的崇禎皇帝在1644年就上吊了) 。反而滿州的「韃子皇帝」康熙, 從小就向洋人學習, 甚至講得一口流利拉丁語。後來滿清對中亞用兵超越中國歷朝效果, 其中關鍵就是高度採用西洋火器; 和帝俄談判簽訂國際條約, 也用得上西洋翻譯和法律輔導。而康熙本人, 也是靠傳教士輸入的西洋藥物才得以治好瘧疾, 否則早就命喪征途、無以完成「盛世雄圖」。有關詳情, 大家可以參考 Peter Perdue 的鉅著《中國西征: 大清征服中央歐亞與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2*)

歷史當然沒有「如果」, 但大家重溫歷史就難免遐想, 例如: 假如明朝

  • 沒有海禁、

  • 沒有拒絕和葡萄牙人正常貿易、

  • 沒有拖延傳教士來華交流、

  • 沒有拖延洋務運動… 

那麼歷史會變成怎樣? 起碼香港開埠推前三百年, 而所謂自由貿易中心的自由城市, 也可能不到英國人來叨光了。

換言之, 從「地緣與地運」的角度來看: 香港之所以能演變成一個國際貿易中心, 和全球大歷史的演進密不可分。澳門本來並無這個機遇, 反而是因為葡萄牙人「退而求其次」而得以和香港一同被納入世界經貿版圖。而另一邊廂, 西班牙人也在1571年在菲律賓將馬尼拉市建設成國際貿易中心; 並以馬尼拉為航運貿易基地, 開辧全球首個「環太平洋定期航線」, 接通南美市場。明朝可以大量吸納的白銀、以致後來明朝的白銀多到可以實施「銀本位」的金融制度, 也全靠國際貿易的形成, 南美的白銀可以通過太平洋貿易圈, 源源不絕地流向明朝的中國大陸市場。當中詳情, 大家可以參考日本學者岸本美緒所著《1571年: 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3*)

可見香港和澳門兩個「自由城市」原本就是順著貿易全球化的路線演變而成。因此所謂「荒島變天堂」不能主觀地看, 背後的全球大歷史背景絕對不能忽略。

 

(1*)  請參考Nigel Cliff, 《最後的十字軍東征: 航海家達伽馬的史詩旅程》中文譯本: 台灣馬可孛羅文化, 2019年12月
(2*)  Peter Perdue, “China Marches West –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中文譯本《中國西征: 大清征服中央歐亞與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 2021年衛城出版。
(3*)  岸本美緒,《1571年: 白銀大流通與國家整合》山川出版社。中文譯本, 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2022年1月

 

圖片來自Macau Memory


PREVIOUS ARTICLES

Previous
Previous

我在駐港部隊的日子(下)

Next
Next

“Anatomy of a Fall”: Did she do it… or does it ma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