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銀行兼職的日子(下)


(圖)數十年前,壽筵囍宴,到賀者都喜用銀行禮券付「人情」(或戲稱為「入場券」),認為這是體面和禮貌,但近年卻有返璞歸真的趨勢,就是直接將現金放入紅封包饋予主人家就是了,香港人的「民風」變化確是有趣。

在上個世紀的日治結束後至英治結束前,香港的銀行服務堪稱無微不至,童叟皆迎,以客為尊;反觀近年對存戶直接分級,事事收費,甚至連開立戶口都困難麻煩,讓我們這群從「舊時代」走過來的小存戶,頗有不是味兒的感覺!(這與近年為杜絕「洗黑錢」及防騙有關,又可以怪誰呢?)而當踏足前宗主國之後,卻發現這個號稱「紐倫X金融中心」排第二位的倫敦,其銀行服務的規條、效率與質素之差劣,簡直匪夷所思,卻又不禁更加懷念昔日「漁村」銀行的高效率服務。

為甚麼作為殖民地的香港比當日的管治者英倫更進步?原因很多,甚麼地理因素政治環境固然老生常談,而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就是當年的港英政府奉行不干預政策,後來更有甚者,就是「積極不干預」政策。(當年我還年輕,吃飯時聽收音機新聞報導,真的即時噴飯,我的膚淺想法是:不干預已經是無為而治,如何積極?)不要少看這幾個字,要確切做到唔簡單,因為執政者有權力在手,往往想有所表現,有所「作為」,問題就出在此了。請看現在的特區政府,甚麼都要管,穿黑衣要管,寫揮春繪漫畫要管,考試題目要管,倒垃圾要管,不愧為垃圾政府;中國大陸早有名句「一管就死」,難怪今天香港已死,由賺大錢的金融中心蛻變成冇腰骨的金庸中心。

話說當日我兼職的銀行,每天都「售出」很多禮券,而且不收手續費,目的就是「為客戶服務」。禮券印刷精美,就像銀行發鈔一樣,是要付出印製成本的,但卻具有㨘招牌的宣傳作用。從營運定義而言,銀行禮券是必然兌現的票據(見票即付,無任何拖延理由),與銀行本票的「信用」相似,所異者是銀碼上限(當年是數千元)和不記名(認票不認人,如加有劃線則要經銀行轉賬)。

銀行是怎樣處理客人購買禮券和兌現禮券的呢?可能不同銀行會有一些差異,敝行就很簡單,以禮券部名義在敝行開立一個支票戶口(下稱禮券戶口),印刷禮券時印上該戶口號碼及該張禮券的個別號碼,其實那張禮券就等同是一張支票,當有客人來購買禮券時,敝行職員就將現金存進禮券戶口,並且發出相同銀碼的禮券給客人攜走。當客人到來兌現禮券時,敝行職員就從禮券戶口提取現金付予客人。(或客人透過別的銀行轉賬——經票據交換所,就像支票經銀行同業轉賬手續相同,敝行將兌現銀碼付予對方銀行入賬給兌票客人。)

試想,禮券戶口內的結餘,必然是「正數」的,因為客人來買禮券,並非即日就致饋親友,而親友收到禮券,也不會立即兌現,所以禮券戶口內總是存在着一大筆未兌現提取的款額,尤其在嫁娶季節,禮券銷情暢旺,頭寸更顯豐盈。

有一天,某位櫃檯同事擰轉頭向後台呼喊「經理,請來看看,冇理由㗎!」經理衝到電腦屏幕前不斷按掣,也大叫「冇理由!咁奇怪!」整排櫃檯同事互望無語,原來有客人攜來數張禮券兌現,職員在電腦扣賬時竟然出現閃光,即是禮券戶口出現「負數」;這是不可能的,就算所有發出的禮券全部「回籠」,也只會歸零,不會是負的,肯定有嘢出錯!但客人就站在櫃檯前,總不能拖延,因為禮券等同本票,見票即付,難道銀行冇錢?傳出去的話,分分鐘引發擠提都有可能。經理立即運用酌情權,臨時批出現金兌付那幾張禮券,還親自對人客說對不起,阻延了時間,因為電腦有些出錯......(電腦真慘,人類將所有失誤都賴到它頭上)。

跟着的兩天,很多不同部門的人到來研究到底發生甚麼事,百思不得其解,經理亦私底下慨嘆這是銀行界的千古奇聞。我身為兼職員工,此事與我無關,可以不理。不過,稍早時我的一位朋友很熱心地為我的手提電腦安裝了Windows 3.1軟件(時為1995年),我在閒餘時學習中文輸入法,也試用着各種功能。突然忽發奇想,是否......?翌日返到銀行,與經理商議,是否可試用私人電腦尋找問題所在?經理話此事既無先例,也就惟有試試,成功沒獎賞,失敗沒責任,於是從銀行電腦顯示過去一年兌現的禮券號碼銀碼日期逐項輸入手提電腦,卻竟然發現有些項目是重複的。簡單地說,就是有部分禮券兌付是在不同日子被扣了兩次賬,所以在日積月累下賬目就變成負數,但其實戶口內存款是正數的,將此發現轉告電腦部同事處理,至於為甚麼會分日扣兩次賬?原來是寫程式時出錯,是很早已種下的「禍根」,我有幸恭逢其會,讓我這個電腦盲一嘗它的威力。

 

(圖片選材自互聯網)


PREVIOUS ARTICLES

Previous
Previous

受苦能有意義嗎?

Next
Next

串串金/連翹 Forsythia - 黃金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