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洲鼓的成功 – 看香港文化如何走》(下)
所以,不論身在何方,只要來自同一地方,我們都有一種近似的生活習慣及價值觀。若要追溯今次世界大遷徙的起點,由19年至今也接近5年時間,不同階段離開的人亦先後定居,開展新階段、新事業。
據觀察所得,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商業或非牟利活動是最快、最容易、最迫切建立起來的。由最初的物業買賣、購置居所;再到舉家搬遷的海外接送及運輸;然後是開餐廳、賣雜貨,解決生活所需;還要處理子女教育及學習問題;遑論在各港人眾居地成立的非牟利、資助組織;閒來無事,最後才是娛樂,亦是人之常情。
經濟活動如水一般,當基本客戶人口大致穩定下來,營業增速亦趨平穩。以移英BNO簽證為例,按英國內政部第三季數據公佈,申請人數大概是19萬人,增長已明顯呈現放緩。即是說,以移英港人為客戶對象的生意亦不會有大幅增長,甚至出現下跌現象而轉型。例如,主力以海外搬運生意為主的公司,接到香港搬運訂單,但數量不足以包櫃,需要入口香港製造的粉麵。
重點是衣食住行只為了服務20萬香港人,圍爐取暖,對經濟及附帶的文化傳播,明顯不是健康及可長遠發展的事。
以往會參考猶太人作為遷徙民族,卻富可敵國的營商手法。或者我們更加可看看英國當今首相,學習印度人的進取。
圖片由作者提供
隨風集 - 梁銘誌
早陣子,見到有戲院有香港電影上映,還要在步行距離內看到,方便到不能拒絕,立即買票入場。
那時候,《填詞L》遑論在金像奬得奬,票房收入也極為掙扎,純粹以自資小本電影為宣傳主軸,一句對白:「呢度係懲罰夢想既地方」,更令人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