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界的距離》
聲音導航 - 開聲「聽」文章
大概在2010年左右,政府大力推動建築活化,鼓勵多元發展,特別著重文化及藝術產業發展。
那時候,前身是石硤尾工廠大廈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JCCAC),算是活化工廈的先驅,亦可能是鋪展西九文化區的地區試點。
當年有幸成為第一批進駐的文藝單位,自覺推廣文化之餘,也有着教育大眾的責任﹔與群眾接觸,走進社區,便是日常工作之一。
記得有幾次開放工作室,讓市民參觀,有幾個問題或說話特別印象深刻:
「政府俾左幾多錢你地?」
「做藝術點解收錢?」
「你哋真係當生意嚟做㗎喎」
「啲非洲鼓幾靚,不如買返去當櫈坐」(然後真係想坐上去)
當然還有很多是真心想認識或接觸更多,不過以上的問題幾乎是互相矛盾。先不說文化藝術,在古今中外都有被政權或貴族支持,用以提升國家或家族的文化素養。即使到了今天,世界更講求將文化創意*1生產化。
上世紀90年代,南韓政府將文創事業視為國策之一,由電玩到電影,還有K-Pop,加上配合科技,例如Samsung等科技巨擘,文創產業不單為國家GDP貢獻,更重要是向外輸出的軟實力,大大改善了國家經濟以外的形象。
猶記得以往每次外出旅遊,參觀的地方必定包括與非洲文化相關的景點,當中包括大英博物館。就算撇開埃及文明*2,博物館內的非洲館藏量驚人,而且研究及保養得宜,特別劃分的非洲展館都足夠參觀兩三天。
創意、藝術,是思想的展現,需要開放自由的土壤。
我們與世界的距離有多遠?相信大家也心裡有數。
備註
*1: 文化、創意、藝術三者在定義上各有不同,在此暫且不論。
*2: 非洲在地理可以由撒克拉沙漠為界,分南北兩部分。沙漠以北包括埃及,與阿拉伯地區相連,文化上更加接近。而沙漠以南,則是傳統上較深色的非洲人種。
圖片由作者提供
隨風集 - 梁銘誌
早陣子,見到有戲院有香港電影上映,還要在步行距離內看到,方便到不能拒絕,立即買票入場。
那時候,《填詞L》遑論在金像奬得奬,票房收入也極為掙扎,純粹以自資小本電影為宣傳主軸,一句對白:「呢度係懲罰夢想既地方」,更令人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