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界的距離》


聲音導航 - 開聲「聽」文章

大概在2010年左右,政府大力推動建築活化,鼓勵多元發展,特別著重文化及藝術產業發展。

那時候,前身是石硤尾工廠大廈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JCCAC),算是活化工廈的先驅,亦可能是鋪展西九文化區的地區試點。

當年有幸成為第一批進駐的文藝單位,自覺推廣文化之餘,也有着教育大眾的責任﹔與群眾接觸,走進社區,便是日常工作之一。

記得有幾次開放工作室,讓市民參觀,有幾個問題或說話特別印象深刻:

「政府俾左幾多錢你地?」

「做藝術點解收錢?」

「你哋真係當生意嚟做㗎喎」

「啲非洲鼓幾靚,不如買返去當櫈坐」(然後真係想坐上去)

當然還有很多是真心想認識或接觸更多,不過以上的問題幾乎是互相矛盾。先不說文化藝術,在古今中外都有被政權或貴族支持,用以提升國家或家族的文化素養。即使到了今天,世界更講求將文化創意*1生產化。

上世紀90年代,南韓政府將文創事業視為國策之一,由電玩到電影,還有K-Pop,加上配合科技,例如Samsung等科技巨擘,文創產業不單為國家GDP貢獻,更重要是向外輸出的軟實力,大大改善了國家經濟以外的形象。

猶記得以往每次外出旅遊,參觀的地方必定包括與非洲文化相關的景點,當中包括大英博物館。就算撇開埃及文明*2,博物館內的非洲館藏量驚人,而且研究及保養得宜,特別劃分的非洲展館都足夠參觀兩三天。

創意、藝術,是思想的展現,需要開放自由的土壤。

我們與世界的距離有多遠?相信大家也心裡有數。

備註

*1: 文化、創意、藝術三者在定義上各有不同,在此暫且不論。

*2: 非洲在地理可以由撒克拉沙漠為界,分南北兩部分。沙漠以北包括埃及,與阿拉伯地區相連,文化上更加接近。而沙漠以南,則是傳統上較深色的非洲人種。

 

圖片由作者提供

 

PREVIOUS ARTICLES

Previous
Previous

致老友茶聚

Next
Next

港人定居澳洲不難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