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我的諷刺


除了搞歷史,我也嘗試搞笑。我玩Facebook係呃笑唔呃like:與其劍拔弩張,不如與一眾好友開心過好每一天。我經常做one-liner,即係將伏位和笑位放在一句話之中,讓讀者迅速享受到意想不到的幽默。

當然,唔係個個buy。

早前我在FB分享一張文匯報截圖,記者是蕭景源。我留言曰:「屎眼傳媒似乎是黑暴狗窩。有朋友剛傳來這個。你看佢哋請個記者來燒什麼?警員呀!」此帖與平時一樣,朋友派笑佔了八成,但有朋友不表認同,回應曰:「要鬧就鬧大是大非之事,恥笑別人長輩改嘅名字呢啲咁小家子氣嘅事,實在太自貶身價,何必呢?」

此看法明顯受到中國忌諱文化影響,若對西方文學和幽默文化稍有認識,諷刺名字是幽默的基本功。

 

美國前總統Donald Trump風評如何,有目共睹。有人將其名字改為Tronald Dump,甚至開設網站 (https://www.tronalddump.io/),記錄「the dumbest things Donald Trump has ever said」(川普說過最蠢的話)。

英國前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在任期間劣評如潮,有人將她的名字改成Theresa Mayhem (混亂),藝術家Chaingun Art甚至出產Theresa Mayhem的超級英雄手辦公仔,名為Coalition of Chaos (混亂聯盟)。

香港人熟悉的戴卓爾夫人 (well,按照新香港教育路線圖,可能好快要跟大隊叫「撒切爾夫人」),在任期間關閉大量煤礦,工人失業嚴重,導致1984-85年煤礦工人大罷工。與上述兩例相比,戲謔者相對和風細雨:她名叫Margaret,一般人會暱稱為Maggie,就像William之於Willy,但她不喜歡Maggie這名字。反對者知道她這個性格,便將暱稱當粗口使用,示威時會高呼「Maggie Maggie Maggie – Out! Out! Out!」事過境遷幾十年,有當年礦工被問及這是否親暱用字,說道「it is not a term of affection; it is spat out along with expletives.」(這不是親暱的稱呼,這是和粗口一併噴出來的)。

政界以外,文學創作「玩名」亦屬常見。據報導,《哈利波特》被戲謔模仿的小說超過90萬部,很多都成為了暢銷書。

行文至此,讀者不難發現,諷刺和戲謔名字,華人可能視之為小家子,其實是大學問,是將「大事大非」最直接、最經濟表達出來的大道至簡方法。香港做了百多年英國殖民地,如果學不到或放棄之,便是邁向遺址化的又一佐證。

所以,我們要密切留意文匯報蕭景源的煽惑言行。

 

圖片由作者提供

 

Previous articles

Previous
Previous

探索茶文化 • 認識「謝茶禮」

Next
Next

大人的日本史 — 從琉球看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