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Sandra Hüller的豐收年


聲音導航 - 開聲「聽」文章

第一次認識Sandra Hüller,是於2017年上映的《Toni Erdmann》。當然是託賴我的電影啟蒙恩師油麻地電影中心。(有讀者都是它的忠實擁躉嗎?)在電影中心看的電影,好看的記憶會特別深刻;不好看的,我也會覺得「也沒甚麼吧,起碼在電影中心度過了個愉快的下午/晚上」。對於《Toni Erdmann》,事隔七年,我發現對電影本身的記憶很模糊了,倒是記得是跟誰看。所以相信不屬前者。我猜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之後也沒找Sandra的其他作品來看看。七年後的今天,同樣贏盡掌聲的《Anatomy of a Fall》和《The Zone of Interest》(1) 讓Sandra跳出了歐洲台板,一躍成為各大影展的常客,獲得主流觀眾和媒體的注視。我也因此有幸再次與她對上眼。

Sandra Hüller,《Anatomy of a Fall》

在三星期前寫《Anatomy of a Fall》的一篇就提及過,整整兩個半小時的觀影過程中觀眾一直疲於奔命,基於電影呈現的真相碎片決定站邊——究竟女主人翁值得可憐嗎?我應該root for她嗎?此角色寫得好的地方在於她有很多面貌、性格複雜有矛盾之處,有血有肉如真實人類。而由於故事旨在探索生死、家庭、婚姻等沉重議題,就更需要成熟和有說服力的演出才能幫助大家代入。Sandra這個人物平日看似嚴肅,談起自己成功的寫作事業時則會眉飛色舞。在法庭悍衛自己時振振有詞,但當審訊對她有不公之處時又會流露出楚楚可憐的氣息。上個鏡頭跟丈夫爭吵時針鋒相對、毫不饒人,下個鏡頭則是對兒子體貼溫柔的慈母。面對審訊的整個過程,她是如此堅強、冷若冰霜。但她與知己hot lawyer那些似有還無的曖昧交流似乎隱隱透露未有婚姻束縛前,她大概活過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這些對她南轅北轍的刻劃何其耐人尋味,讓我想多認識命案以外的她。

已經是差不多兩個月前看的電影,我依然能如數家珍般細說Sandra的人物性格,證明演員的功力何其深厚。每當想起這部電影時,腦海立即便浮現起角色的不同表情面貌。Sandra的演技細膩、自然,看著看著甚至會感覺自己是在收看真實案例。而她轉換英、法語的遊刃自如,不但加深了其精英形象,更突顯了人在異鄉不得不為自己打拼的無奈。

承接我在這系列的第一篇中所提到,Sandra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影后人選。而有趣的是,我看這幾齣電影的次序為《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Poor Things》,最後才是《Anatomy of a Fall》。所以過程中我的心路歷程是:一山還有一山高。哇,還有另一山高!Sandra並非活躍於荷里活,而該電影亦是全歐洲班底,有份角逐奧斯卡大獎如最佳女主角,甚至最佳電影,其實已經相當了不起。加上電影走的是實而不華、淡淡然的路線,面對《Poor Things》這類擺明車馬挑戰大眾眼球嘅接受能力的對手,未能得獎實屬意料之內,絕無半點失望。但我為Sandra如此優秀的演員能為主流觀眾所認知感到高興。

 

 (1) Sandra Hüller憑《The Zone of Interest》中的演出獲得不同影展的獎項與提名。電影同時獲提名奧斯卡最佳電影。



所有圖片由作者提供


Previous articles

Previous
Previous

荷花木蘭/荷花玉蘭 Magnolia - 裡外兼美

Next
Next

用占星地圖搵好的地方 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