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磚頭是共產黨最愛


聲音導航 - 開聲「聽」文章

近日香港財政幹部宣布樓市「撤辣」,以挽救經濟。雖然說似病急亂投醫,平情而論,樓市從來是香港經濟晴雨表。

戰爭之後香港昇平,各地往來都以香港為交通樞紐,所以香港恢復的速度可說是太平洋沿岸各城市最佳。加上廣東在戰後年年天災,不少人為求生計搬到香港。雖然在光復初期缺乏正確統計,但是一般觀察,香港在1946年人口已由七十萬升至一百萬。可是香港的房屋在戰爭中毁壞數目不在少數,人口與房屋比例未能相等,自然形成屋荒現象。在戰前一個公寓租金需要港幣一百,租一個床位亦都要十圓八塊。而戰後呢?一個床位收二三十元是等閑之事。普通的一個公寓更加需要四五百圓,中環繁榮地點更不只於此。同時香港的房東受了上海廣州的風氣影響,除了要收取高額租金之外,尚要收取種種雜費,例如是頂手費。頂手費與經紀佣金相似,本來是盛行於廣州的,但不知什麼時候卻慢慢在香港流行起來,而且頂手費相較於其他雜費完全沒有標準,一任業主開價。根據當時報紙報道,一間商店舖位頂手費往往需三四千元;至於在般咸道那種高級住宅區,一層住宅就需要四五千圓的頂手費。後來因為港英政府干涉,頂手費之歪風稍歇。但是業主又換上了另一個稱為送禮金的名目繼續壓榨租客。

到了1948年,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在戡亂戰爭中節節敗退,逃亡到香港的人更加多,房屋供應僧多粥少,租買的亂象政府就更難以插手了。但是在來香港的人群中有一批人買樓最易,除了是那些上海來的資本家,竟然就是共產黨的人。根據當時的紀錄,左派文人郭沫若,是出了名的左派樓王,在重慶上海都有置業, 1948年他剛到香港落腳,就花了一萬五千圓買了一個公寓;當時人們都相當疑惑,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支持者那來這麼多的錢?後來媒體調查後才發現,原來是郭沫若生財有道,在抗戰時期,政府派他到蘇聯考察,當時考察費用是美金三千。結果呢?原來蘇聯政府包攬了他的一切開銷。左派大文豪回國之後。並沒有將錢交回國家,而是袋袋平安,結果三千美元放在銀行收息也得到很可觀的回報。不知道這種發國難財的方式在今天會用什麼罪名處理呢?

 

圖片由作者提供


PREVIOUS ARTICLES

Previous
Previous

投入生活才是適應新生活的最佳方法

Next
Next

睇到由治及興帶嚟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