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城市的「道天地將法」


孫子兵法有一個說法, 用來概括分析作戰能力, 稱之為「道、天、地、將、法」, 意謂「主熟有道? 天地熟得? 將熟有能? 法能熟行?」。其實拿來分析自由城市, 亦非常適用。而當然, 要調校一下, 只用來做經濟分析, 而分析也不一定按孫子的次序, 始終應用場景不同嘛, 但道理是共通的。可以籠統分為: 政治環境、國際機遇、地理條件、管理水平、以及法律制度。

先從一些客觀條件入手, 大家可能容易消化一點, 不過也要有心理準備, 因為再深入分析的話… 事情沒有表面看的那麼簡單。「天地熟得」正如大家口頭禪:天時地利的客觀條件。是否就是這麼簡單? 

中港教科的標準講法是: 香港擁有優良的天然深水港, 又位處中西海上交通要道, 因此可以發展成國際商貿中心。不過假如事情只是這麼簡單, 為甚麼滿清政府不搶先開發? 而所謂「中國閉關自守」, 結果洋鬼子恃住「砲艇外交」打開中國大門云云, 也不能搞錯事實次序嘛。 查實當年滿清政府不是「閉闗自守」, 而是自己設有「貿易壁壘」。要是滿清政府的外貿不是那麼好賺, 《華爾街日報》也不會把當年「怡和行」的伍秉鑒定為「當代全球首富」! 而再把鏡頭拉闊來看, 當年滿清政府就是限制涉洋貿易在「五口通商」, 而其中「粵海關」是設在廣州而已。香港即使天然條件和客觀環境如何優越, 涉外貿易基本禁止!  又從何談起國際貿易? 

1842年《南京條約》的條款, 就是要求開放「五口」為通商口岸。不過既然滿清一早有通商, 為何英夷又要大動干戈來踢門? 大家又要留意所謂「通商」, 在不同海關有不同條件和對象! 「西洋」商家只可以在廣州做交易; 至於廈門/福州的閩海關、寧波的浙海關、上海的江海關, 分別對口是東南亞、台灣琉球、和日韓! 而且關稅水平不同、准許交易商品也不同。此謂之「等差對待」。詳情大家可以參考日本學者岩井茂樹所著《朝貢、海禁、互市- 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 當中有詳細文獻考證: 所謂「明清兩朝的閉關自守」其實只是「天朝威加海外」的限制自由貿易措施而已。

天朝對外本來就沒有平等, 外夷當然更談不上有自由可以來華貿易。再查當年的貿易數字, 「洋人」限制只能在廣州做生意, 而交易貨品也有限制。當中准許交易的茶葉, 就佔了英國對華貿易額的90%, 而且規定只能用白銀結算。結果令到中英貿易一面倒: 只准中國賺錢!  在國家政策強制要求之下, 香港只能做一個寧靜的小漁港, 道理在此。所謂香港問題, 是在這種環境下引伸出來的。

 

(1*)  海上丝路成就的世界首富, 人民日報, 2016年4月16日,
 http://paper.people.com.cn/hqrw/html/2016-04/16/content_1673002.htm
(2*) 《朝貢、海禁、互市- 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 岩井茂樹著, 2020年台灣翻譯出版:八旗文化


所有圖片由作者提供

 

PREVIOUS ARTICLES

Previous
Previous

New Beginnings: Finding Mops and Making Memories

Next
Next

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