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
相信一眾港人對正在面對末期癌症的28歲男生Gabriel 楊嘉驃不陌生。他早前捐贈八十萬港元予香港兒童癌病基金,該善款將用作藥物資助。善良及熱血的他最近在 Mill Milk 的訪問中透露抗癌路上的重重難關。
Gabriel 提及自確診後,情緒久久未被完全疏理。接受治療間,因身體的各種不適,他體會到何謂度日如年,亦經歷到精神有如脫離了肉體一般的折磨。在面對末期病患時,一般人會走過悲傷的五個階段: 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和接受。當中,Gabriel亦難逃抑鬱的魔掌。
去年年尾,他一度輕生,幸得朋友和家人及早發現。他獲救醒來後,仍先關心和安慰朋友們。在心理醫生及同伴的支持下,他不但走出了陰霾,更訂下目標,為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籌款。
2017年出版的《When Breath Becomes Air 》 ,作者 Paul Kalanithi 醫生記述了自身的抗癌之路。當中他提到,人必須經歷一次死亡,但與末期病患共存郤是一個過程。Paul 把情況喻為:「正當我要學習理財時,小偷把我的信用卡/銀行卡偷走了。」隨着時間流逝,他一直思索着,希望將有限的生命和時間,花在不同的事物上。
Gabriel 在訪問中亦流露了十分坦誠的一面。提及死亡時,他說:「盡量放開一點,並以平常心面對」。他這句話令我想起另一位抗癌醫生 Henry Marsh 去年出版的書《And Finally》 。當中最打動我的內容是他探討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他寫道:「似乎我真正懼怕的是死亡的過程,它發生的那一瞬間。但此外,我猜想我對死亡還有一份更深層、非理性的恐懼。因為死亡等於沒有將來、等於一切歸零。」
我喜歡書中最後一章,Henry 說自己確診癌症後,更着重思考一些哲學及科學問題。患病後,他自覺有更有大的可能活在 block time 之中。Block time是指過去、現在和將來在同一時間並存。而Gabriel 和一班摰友的眾樂樂時間,的確就如 block time 一樣,活出永恆。
所有圖片由作者提供
椿丰吹又生 - 阮嘉丰 Liz
相信一眾港人對正在面對未期癌症的28歲男生Gabriel 楊嘉驃不陌生。他早前捐贈八十萬港元予香港兒童癌病基金,該善款將用作藥物資助。善良及熱血的他最近在 Mill Milk的訪問中透露抗癌路上的重重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