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和製漢詞」,還有像 “ism”譯作「主義」,“communism” 直譯為「共產主義」,譯得淺白易懂,不容易引起誤會,這些都可以算是成功的例子。至於一些中國自製的新詞,像 “nation” 同時可以翻譯作「國家」、「民族」還是「國族」,就很多時會引起爭議。
另外當時在中國也流行單純音譯,像聽起來通順上口的「杯葛」與「邏輯」等,一旦習慣通行,久而久之大家甚至忘了原文是 “boycott” 與 “logic”,就以為杯葛、邏輯等原本就是中文,倒也相安無事。不過也有些詰屈聱牙像「煙士披里純」及「哀的美敦書」等,最後被淘汰,被意譯的「靈感」與「最後通牒」合理取代。其次也有「布爾什維克」、「蘇維埃」及「安拿其」等政治術語是中國自造的音譯,被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不少左翼革命分子拿做偶像崇拜,產生了自己的生命(“found a life of its own”),已經沒有人管它原來的意思。中共在江西建根據地,自稱「中華蘇維埃」,肅清內部的「反布爾什維克分子」(AB團),跟原文已經毫無關係(眾所周知,布爾什維克相對孟什維克,在俄文分別解多數與少數,蘇維埃則是議會的意思,字面上與是否信仰共產主義無關)。其道理大概跟中國古代佛學最初傳入,風流名士沉醉於梵文「般若波羅蜜」和「涅槃」的音效意境雷同,也是一種對宗教的虔誠(piety )與狂熱(fanatical),所以說左翼從來只是以科學包裝的迷信,與理性沾不上邊。
這些翻譯大雜燴,確實使一些抽象的西方概念,因為東西文化差異或語言結構不同,帶來一些不必要的誤解。蹉跎歲月,困擾了近百年,即使那些常用名詞,人人琅琅上口,其實往往似懂非懂,人云亦云而已。
正如前述,「民主」一詞最初也是一個「和製漢詞」,這裏且尋根究底,細說從頭:
當年日本「脫亞入歐」,把Democracy翻譯為「民主」,是直接參照古希臘文的demokratia,把它拆開,將demo解作「全民」,kratia就簡單地用一個漢字「主」來代表「多數人的統治」。古希臘文的demokratia,其含義大概指的是「全民」或「多數人的統治」的意思,當然比陳獨秀的「德莫克拉西」更容易接受及通行,所以「德先生」這個用來唬人的東西很快就被淘汰了。
在西方來說,Democracy一詞,中間的演變不用長篇大論,簡略言之,到了十九世紀末用法已大致成熟,除了包含制度化的公平選舉、憲政規範的國家權力、與司法獨立之外,還包括了公民社會的確立與公民意識的培養,在思想和內容上擴展為一種社會精神的概念。根據杜威博士的說法,democracy甚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圖) 十九世紀日本雖然「脫亞入歐」,其實沒有真正「全盤西化」,對於西方的政治、哲學及文化概念,採用古典中文名辭意譯,這些「和製漢語」隨即傳入中國,晚清開始廣泛流行,與中國現代化配合得天衣無縫,以至很多人都忘記了來源及出處。
萬不同集 - 潘東凱
(逢一)
中共在1949年打贏內戰,強佔了土地和人民,本身已是一場大災難,不過如果毛澤東只是一個傳統世界的開國皇帝,那不過是第二個朱元璋,遺禍人間到底有限。可中共是秉承馬列斯大林主義的新型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