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保守主義(三之一)- 從捍衛與還擊開始
本文作者藏書中1909年出版的《哈佛大學古典叢書》中伯克著作的專輯。
常言道「不破不立」,像武俠小說中要學好上乘武功,必須把旁門邪術化去,不揭開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的「民主面紗」,撥散「自由主義」的煙霧,政治學問的理論與實踐都不能指望寸進。此所以本欄之前兩篇文章,對一些主流政治理論關於「民主」與「自由」的迷思及誤解作頗為不留情面但必須的批判,其實「解毒」之後,要建設一套簡單又切實可行的政治理念,也非難事,本欄今天開始再來個「三幅被」(本系列自開始都是分三期刊登,第一篇文章就當做「三節棍」,第二篇當時形容為「三部曲」,現在依樣葫蘆,戲稱「三幅被」,若再寫下去,大概要叫做「三套車」或「三板斧」了,作者識。),計劃分三期連載,闡述這樣一套可以稱為「現代保守主義」的政治理念。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反過來「保守主義」雖曰「保守」,卻非舊物。當代政治學者一般共識,政治理念上保守主義的奠基者,是遲至十八世紀中葉之後的來自愛爾蘭的英國政治家、思想家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伯克雖然出生於愛爾蘭,不過當時愛爾蘭是聯合國王國的一部分,在伯克身後百多年才獨立,另外他成年之後一直在倫敦生活,而且差不多整個政治生涯都是以英國國會議員的身份而作,所以嚴格來說伯克應該是一個英國政治人物。另外也要搞清楚,伯克本人是本人終生是「輝格黨」,Whigs,的中堅分子,在國會中的對頭是「托里黨」,Tories,在後世英國議會民主長期的兩黨輪替模式中,兩者分別演化為自由黨及保守黨,所以現代英國政壇上的保守黨那個大寫(capital letter)的「保守」(Conservatives)只是一個專名(proper name), 不是保守主義思想的源頭或必然持份者,作者識。)
再者,保守主義雖然在英國成長發展,卻是由海峽對岸的「法國大革命」觸發,而且伯克的劃時代鉅著,後世一致公認標誌現代保守主義誕生的文獻的本名就叫《對法國革命的反思》(下稱《反思》)(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這是伯克畢生最重要的著述,成書在1790年11月1日,那已經是伯克人生的最後階段,《反思》初版之日,彼岸的「大革命」仍然是「現在進行模式」,雖然巴士底獄在一年前的7月14日(法國人把這個日子定為「國慶」,其實可能是第二個最不值得慶祝的「國慶」)已被攻破,獄長與巴黎市長當天也已經被「革命群眾」梟首遊街,但國王路易十六不僅仍然活著、還苟延殘喘地在混亂中仍然在位……
故此,保守主義的誕生,雖然較新,卻是因應「啟蒙運動」與「大革命」等自封「進步」(Progessive)的「新生事物」才冒起的,其原理猶如清代中葉名臣曾國藩帶領的政治中興是由太平軍之亂而生,在具體軍事操作中容或有不少血腥與野蠻,其政治理念卻是立足於對傳統價值面臨破壞與毀滅而作出的捍衛與還擊。
(未完待續)
萬不同集 - 潘東凱
(逢一)
中共在1949年打贏內戰,強佔了土地和人民,本身已是一場大災難,不過如果毛澤東只是一個傳統世界的開國皇帝,那不過是第二個朱元璋,遺禍人間到底有限。可中共是秉承馬列斯大林主義的新型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