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60mins的江湖地位
An American in China I Sunday on 60 Minutes
香港特區政府立法會通過二十三條,事前事後美國政府多位高層官員有評論和反應,值得注意,包括美國駐華大使 Nicholas Burns、 美國駐港澳總領事梅儒瑞(Gregory May)、 國務卿 Anthony Blinken等等。
不尋常之處還有Burns 邀請美國有五十六年歷史的王牌新聞電視節目60mins+(CBS製作)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做訪問,60mins+派出有逾五十年經驗的得獎記者Lesley Stahl。讀書年代已看60mins+,對Stahl有印象。縱然美國有不勝數的深入專題及訪談節目,但在大電視網絡中,我始終覺得60mins+水準最高(記者個別表現則有差異),該新聞節目至今仍位列全美收視前十位。
Stahl已年逾八十,換了在香港,早已退休或做顧問等掛名工作之類。很久沒看60mins, 偶然在YouTube看見該節目,她在節目直言大部份西方記者已難獲批簽證去中共國工作,而她今次(節目在二月出街)是美國駐華大使Burns邀請前往,我覺得這顯示美國已確定目前美中兩國關係處於轉折時刻,美國/Burns 想藉節目提醒美國商界及普羅觀眾要有心理準備,該目至今在YT瀏覽次數超過一百萬。對我來說,Burns的邀請更一再證明60mins及Stahl的江湖地位,即影響力、公信力,是記者和新聞傳媒最重要資產。
Stahl在節目內指出,她十年前曾去中共國訪問,對比今次眼見景像,其報道的說服力更大(當然採訪團隊的準備工夫亦有功)。
反觀香港的資深前輩,除了退休,很多在大學任職或以顧問身份做節目,他們較Stahl 年輕,但其節目,與其說是訪問,不如形容為官員的宣傳平台,沒有分析,沒有尖銳問題,研究工夫也不透徹,阿M姐的節目是經典。一眾前輩既有難得機會訪問官員,好應該向後輩示範功力和技巧,怎麼是反面教材,當然他們可繼續成為權貴座上客。很可惜及痛心的是,遠較前輩出色、有勇氣、夠批判的後浪,被逼壓得有志難伸,在主流傳媒工作,日益縛手縛腳,履行第四權逐漸變奢望,只能投身網媒,但有質素的網媒卻面對各式壓力。
總覺得,media literacy對現世代香港人很重要,不止針對香港,外國著名傳媒也有質素低報道,我更留意記者的姓名,從其報道判斷工作水平。
說回60mins+,我已訂閱其YouTube頻道,最近他們上載了最少三集關於中國,其中一集有關香港(二零一九年來港採訪)和台灣。他們有此安排,一定有信息想顯示吧。
Reporting from China: How this trip was different
The U.S.-China rivalry, Taiwan and Hong Kong | 60 Minutes Full Episodes
圖片由作者提供
風無定向 - 張少貞
(逢四) 這年很多地方的人喊熱,說今年夏天又較之前熱了。六月,香港被紅雨和酷熱輪流煎熬,我湊巧在北海道,不禁奇怪,熱愛日本的香港人幹麼不去北海道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