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是自己的良伴


近期ViuTV大熱電視節目「茶餐廳」,說香港茶餐廳歷史、演變、美學、行內術語、建築等等,短短八集包含大量訪問和中外史料,有人形容「茶餐廳」是給香港(人)的情書,我也覺得是珍藏之作。

節目播出後,觀眾才知茶餐廳原本用香港製造的「頂好大光麵」,但被略為便宜的大陸麵壓得只佔兩成市場,港人隨即搜尋哪兒買大光麵,惠康超市立即售賣家用版大光麵,方便撐港貨的港人。

「茶餐廳」其中一個受訪者是居港日本人Mango Naoko,她因香港人丈夫而移居香港,起初英文和廣東話麻麻,不懂普通話,在港沒有親戚朋友,孤單可想而知。不過,她四圍去,探索茶餐廳,並畫下茶餐廳百態。有天她去西貢,被一間咖啡店東主發現其繪畫才華,邀她展出作品,開啟她的畫畫事業,在不同地方舉行展覽,又推出文創產品。她現已能用廣東話做訪問,能寫繁體中文。

香港人移民潮超過三年,儘管有人回流,大多數不回頭,但可能尚在適應期,仍有難關未過,我懇請留意Mango的經歷。香港人好歹懂英文,即使說得不好,日常閱讀基本上沒問題,一定較Mango初來香港時的言語障礙少,但她沒躲在蝸裏,反而四出探索,起初畫香港景物純粹自娛,最終遇上知音。

香港公共交通發達,去哪兒都方便;飲食娛樂場所密集,一般來說,居所五至十分鐘內必有商場,若覺悶,可隨時落街解悶,一˙切˙都˙是˙外˙求。外國大不同,尤其歐美地方,即使是倫敦,只有zone 1、2可和香港媲美,zone3已勉強,何況zone 4、5及其他城鎮。

霎時在寧靜環境居住,香港人一定不慣,但可視為內省的機會,重拾或發掘興趣,學習和自己相處。每天感受甚多,何不找個方式表達出來? 可以寫日記或亂畫宣洩。看歐美人士,炮製蛋糕、園藝、執屋,由日常生活開始,漸變為樂趣、學問、比賽,甚至電視節目。

早陣子訪問了一個三十多歲的菲律賓街頭藝術家,他讀書時代患上焦慮症,未幾發現拿筆亂畫,有助他平復,自此他隨身攜帶紙筆,每覺情緒有問題即掏出來亂畫,作品逐漸引起畫廊注意及有商業合作邀請。

他知道香港人不快樂,以自身經歷勉勵香港人,無論如何都要「郁」(keep moving),集中能控制的事。嗜踩滑板的他舉例解釋,即使起點和終點一樣,踩滑板時會留意兩旁,和走路留意的事物不一樣,「郁」,視點有改變,所以最重要「要郁」 (keep moving)。」

網上蹓躂或看片,不是不好,但那是被動接收資訊,不及表達個人感受過癮,信我。

 

圖片由作者提供

 

Previous articles

Previous
Previous

是時候掠水 Time to rip off 

Next
Next

由大阪到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