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已灰飛煙滅的地方和時代作紀錄


本欄的欄目叫「鄉關何處」,「鄉關何處」來自唐代詩人崔灝的《黃鶴樓》尾二一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說的是詩人的鄉愁。如果你是讀書人,大概有印象「鄉關何處」也是書名,為已故巴勒斯坦裔文學理論大師薩依德(Edward Said)回憶錄繁體中文版的書名。

薩依德回憶錄的英文原文是Out of Place: A Memoir。直譯應該是「格格不入」,出版社借了古詩來譯書名,但也表達不了薩依德的感情。薩依德眼中的故土,不單是去如黃鶴、人去樓空、物在人非,有些是連地方、地名全部都改變了,由巴勒斯坦人為主的英殖巴勒斯坦地,變成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

對薩依德的認識,來自大學年代修政治課、文化研究課,認識了他提出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理論。不知何來的勇氣,竟然挑戰他的回憶錄《鄉關何處》,但看了幾十頁就舉手投降了,內容全部是講他家庭生活的日常,而且是集中在中、小學的兒童生活,既不談巴勒斯坦的大時代歷史?也不談他如何成為大學者的經驗?

到我的年齡Double了,家中有兩個小孩,香港人也經歷過動盪和離散的今天,我才看得懂《鄉關何處》為何講這些東西。薩依德發現自己患了血癌後,感覺時日無多,才開始著手寫回憶錄。薩依德於巴勒斯坦地出生,但在埃及成長,高中往美國升學後一直居於美國,成為了美國公民,但他心態上,從來感覺自己是異鄉人,到臨死時,人生最回味、最懷念的東西,並不是甚麼學術成就、留下傳世理論,原來是小時候在家鄕微小的生活點滴,尤其這個叫做家鄕的地方,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阿拉伯世界,早已灰飛煙滅,若他自己不寫下來,這些曾經生活過的人、發生過的事,將會永遠被遺忘。

或許過一些時日,就有已移居外國的香港人,寫同樣的書、紀錄同樣煙滅的年代與世界。

所有圖片由作者提供

Previous
Previous

港式生活服務

Next
Next

《輕鬆享受氣功樂趣 • 八段錦的神奇之處》